科技平台与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湖南省所有地级市,并拓展至河北、江西、山东、云南、四川和重庆等多个省市。并与覆盖全国的60余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较为成熟的成果转化配套资源体系。

池灏、男、教授、浙江大学、电子信息技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教授。200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无线与光融合网络、射频与光子信息处理、光通信与网络技术、新型光电感知和信息获取技术等。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先后主持或参与100余项课题研究

崔刚、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三届容错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硬件学组委员。
-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届容错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五届容错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可重构、容错、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航天、航空器、军用、专用微小型计算机体系综合容错设计技术研究支持普适计算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应用技术、SOC(System On Chip)计算机体系结构及设计技术的研究支持并行处理、支持多处理器网格结构的多路径高速通讯的星/弹载超小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高速、高可靠、多路径通讯总线、现场总线的结构、互连、协议及容错切换机制的研究可穿戴计算机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字化系统研究分布、分级、分散、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及灵活组态设计技术的研究
- 容错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可信性计算技术研究: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性、安全性、健壮性、可测性等高可靠、高可用、长寿命冗余容错计算机系统结构、容错控制工程应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可重构、柔性结构容错计算机系统、最优化复合冗余容错的体系结构技术的研究容错性能检测系统及故障注入设备的研究容错的嵌入计算技术研究
-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可用性/集群网络容错计算机系统研究(FT SERVER)网络容错及安全技术研究高可靠性抗毁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有线/无线自主网络系统结构、路由技术、加密/解密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研究。
研究成果以及主要的荣誉
- 研制完成了导弹武器系统半实物红外目标/背景仿真I型和Ⅱ型两个系统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 研制完成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容错数管计算机(921-3)原理样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研制完成了863-2立体测绘微小卫星高可靠嵌入式分布处理/自主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原理样机
- 研制完成了银河仿真计算机与目标控制计算机通讯的自适应接口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研制完成了二炮车载指挥系统高可靠容错计算机系统
- 研制完成了多型号多台容错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设备-故障注入设备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制完成了可穿戴计算机系统主计算机系统及嵌入式SOC主计算机
- 研制完成了混合动力轿车基于CAN总线的电控网络系统及高倍率动力电池管理控制系统
- 研制了二炮指挥控制系统高可靠高可用性网络容错服务器计算机系统

丁晓青、女、教授、清华大学、电子信息技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图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文字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视频智能监测研究。发表论文400余篇,合作专著5本(其中两本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 Ltd.出版)。提出的“模式识别统一熵理论”对模式识别系统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多年来在汉字识别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地进行了产品化和产业化转化。
在最权威的人脸识别评测FRVT2006中达国际领先水平。有11项发明专利被授权。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2008、2003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教委等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95’全国电子十大科技成果奖及863计划先进个人奖等。
在FAT2004国际评测中获“全面最优人脸验证算法奖”。

樊绍胜、男、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电子信息技术、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沙理工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冷凝器污垢测量、污垢控制、智能机器人、电力设备状态监控
所研制产品:冷凝器污垢测量仪、冷凝器清洗机器人已在电力、石化的多个企业投入运行,效果良好。
其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检索15篇。

韩绍昌、男、教授、湖南大学、新材料技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任全国科研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及湖南省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协会副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中的新型碳材料;碳/金属复合材料;特殊性能铸造合金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及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湖南省攻关和基金重点课题及企业委托开发课题等20余项。研究成果大多得到推广应用。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分别获湖南省和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作为副主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环境工程设计手册》。在《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金属学报》、《电源技术》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韩小明、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技术服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理论研究、经济体制研究、经济政策研究、网络经济研究、企业问题研究、国有资产研究。
主要论著8项、主持研究课题20余个。
- 1988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约束与目标选择》一文获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
- 1994 年《市场经济新体制》等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并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 1995 年《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制度》一书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 1997 年《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究》,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2005年《北京市政府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被确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

郝喜海、男、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湖南工业大学副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自1986年3月兵器部五二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湖南工业大学从事包装新材料及其成型机械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表英文与日文译文六万字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篇进入EI检索,1篇论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高超、男、教授、浙江大学、电子信息技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分子基纳米化学与材料Polymer——Related Nanochemistry Nanomaterials (PRNN)
- 有机纳米大分子 (树枝状聚合物、柱状聚合物刷及其它复杂结构/构造聚合物): 设计、合成、组装及应用Organic nanomolecules (dendritic polymers,cylindrical polymer brushes other three——dimensional macromolecules): design,synthesis,self——assembly applications
- 无机纳米材料的高分子化Polymer——functionalization of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e.g.,carbon nanotubes,graphite,semiconducting quantum dots,metallic nanocrystals,etc.)
- 超分子聚合物 (Supramolecular polymer)
- 生物——纳米化学、材料与器件Bio——nano chemistry,materials devices
- 活性/可控聚合反应及“点击”化学Living/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 “click” chemistry。
- 石墨烯纤维graphene fiber
曾获得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R3),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并完成了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和上海市启明星基金。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担任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和The Open Process Chemistry Journal杂志的顾问编委。

翦育林、男、教授、湖南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 、工学学士,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协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染整工程专业,从教至今。主要从事纺织品功能整理、纺织品清洁生产染整工艺研究及纺织染整助剂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纺织品功能整理、纺织品清洁生产染整工艺研究、新型环保节能纺织助剂的研究。
主持了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性聚氨酯形状记忆功能整理剂研制及应用性能研究”、省科技计划项目“单向导湿纯天然纤维舒适型面料的开发”等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6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0余篇。

胡小宣、女、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主任医师、肝病内科主任,湖南省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肝胆胰健康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消化学会委员湖南省感染病学会委员湖南省细胞移植治疗中心副主任,细胞移植临床中心主任,《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编委。
开展了以下特色检查与治疗
-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
- 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
-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
- 肝穿刺病理诊断
- Fibroscan无创检测肝纤维化肝硬化
- 肝脏脂肪定量检测
- 黄疸的诊治
- 肝癌的多学科诊治
对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的规范化诊治和对疑难胆汁淤积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已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特别在食管静脉及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肝衰竭人工肝治疗、肝硬化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疑难肝病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有多项省级科研立项 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

蒋和平、男、教授、中国农科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
从事农业现代化理论、现代农业的发展理论与运行机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欧盟项目、援非项目等国内外50项重点研究课题,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除研究工作外,还经常参加与中央有关部门政策文件和规划报告的起草工作。

姜淳、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
- 信息光子学;
- 新型光子器件;
- 城域光网络和接入网
个人成果、经历与荣誉
- 宽带光纤参量放大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负责人;
- 具有高速波长变换的宽带光纤参量放大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 室温下周期性纳米结构介质中光的减速和储存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 面向城域光网络的平面光子晶体光开关矩阵研究,上海光科技项目,项目负责人;
发表论文: 近5年共发表论文4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SCI和EI论文34篇。
专利: 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授权8项),其中第一发明人身份有6项(已授权4项), 目前已公开13项。

李国栋、男、教授、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新材料技术、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教授研究反向:
- MOCVD技术与功能涂层材料
-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 特种陶瓷
- 陶瓷基复合材料
曾主持863项目“半导体用石墨TaC/SiC复合涂层制备技术”、973项目“C/C复合材料高温长时烧蚀行为与控制方法”以及总装项目两项。

冷劲松、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材料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智能材料和结构系统
- 光纤传感器
- 复合材料无损评价
- 光电子通讯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系统、光纤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控、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工艺技术、可变翼飞行器、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光纤通讯和微波光电子器件、微机电系统(MEMS)等。
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90篇,被四大检索收录近50篇,与杜善义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专著1本,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4项中国专利,另有3项中国专利已经获得受理,所著专著和论文被同行专家多次引用,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担任Smart Materials Structures, Optics Laser in Engineering, Sensors Actuators 等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审稿人。
从1993年开始担任副导师和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多人。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包括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航天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外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2),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排名第4、排名第5)。

李文、男、教授、湘潭大学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新材料技术、博士,教授,中南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后。湖南省121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在研项目有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筋驱动仿生微型机器人柔性移动机构研究(10JJ2044);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应用冲突切断技术的工业以太网中继器的研究(07A024)。
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在《计量学报》、《动力工程》、《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自动化仪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6篇。
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二项。

李宗军、男、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食品生物技术、动物性食品加工方面的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863、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获第四届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刘国荣、男、教授、湖南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技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自智能控制
- 不确定系统控制
- 计算机实时控制与检测
在自控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国家级、省级教改、自科基金项目9项,其中6项(篇)获省级成果一、二、三等奖;主编教材3本,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一书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曾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原机械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和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南省优秀教师。

刘进辉、男、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长沙绿叶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绿叶保健养猪培训主讲专家,绿叶“猪气喘病防治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动物生物化学与生化制药、中草药药理与动物形态、动物保健研究。
主编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教材6本。
省和厅级自然科学研究和教改项目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公开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50余篇。

刘胜贵、男、教授、怀化学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9-2001年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函授助教班学习,2002-2003年在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作访问学者,现为怀化学院生命科学系总支书记,怀化学院“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正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1项(沙门氏菌毒力岛调节基因变异与毒力的相关研究。
主持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1项(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项目编号:141),主持怀化学院重点教学改革课题1项,参与怀化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课题1项,已发表研究论文35余篇。先后主讲《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生物学》、《食用菌栽培》等课程;主编教材《基础生物学》, 参编教材《基础生物学实验》,2000年,国家教育部;食用菌栽培学,1999,天津科技出版社;先后共获7项教学成果奖。

刘铁桥、男、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 主任医师/教授。
主要工作重点是临床精神病学,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自1995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作为病房负责医师管理一个病房,指导本科生、进修医生、研究生的临床学习,同时每周出门诊1-2次,擅长处理各类精神科疾病和心理问题。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生的精神病学理论课程,已指导研究生7届,是全国精神医学界专科医师培训50名骨干教师之一。
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本科教材和专著17部,参编著作37部。主持NIH,WHO,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卫生厅课题17项,参与重大国际、国内课题4项。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教育部、科技厅、卫生厅、中南大学科技成果奖6次。

刘万东、男、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物理系主任,《Plasma Science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家“973”项目总体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高技术应用;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磁化等离子体中的微湍流与反常输运;碰撞等离子体电磁性质;等离子体电磁器件;等离子体的激光和微波诊断技术发展。
多年来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多方面成果,累计发表文章逾百篇。始终靖心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事业,先后开设主讲基础与专业课程5门,已培养博士16名,硕士16名。[2]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5项,院部级项目7项,主持经费总额近2000万元。先后主讲专业课程 2 门,基础课程 3 门;已培养博士16名,硕士16名。累计发表文章逾百篇(含通讯以及参与作者),其中SCI/EI收录文章31篇。

刘勇、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西安医科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陕西省解剖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脑损伤修复的分子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脑缺血和脑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脑损伤后血管和神经细胞再生以及神经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一项为第一。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仲华、男、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
一直从事茶叶科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功能成分研究。在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新技术、茶叶制造化学与品化学等茶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植物功能成分分离纯化工程、天然保健食品开发等研究领域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颇高学术地位。
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贸易一条龙的学、研、产结合体系。尤其是近十年来,在茶叶功能成分及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领域,先后研究开发了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花青素等10余种茶叶功能成分及罗汉果苷、玫瑰红景天素、花青素、白藜芦醇、淫羊藿苷、a-羟基戊羧酸、辣椒碱和辣椒酯、原薯蓣皂素、葛根素、苹果多酚等200多种在国际市场上流行的植物功能成分及其提取物。他不仅直接创办国际化高科技企业,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使研究成果直接产业化并走向国际市场,而且把在茶及药用植物功能成分开发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技术,先后推广辐射到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四川、云南等省50多家植物提取物企业,形成了数十亿元的产业规模,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和植物提取物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