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注册认证人员资格证书挂靠行为(下文简称“挂证”)专项治理的文件引发行业震动。10 月28 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针对认证行业普遍反映强烈的“人证分离”问题发布《关于开展注册认证人员资格挂靠行为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存量和增量进行两端管控,形成对违规行为的震慑效应,为行业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职业资格“挂证”是指将本人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违规挂靠到非工作单位名下,以获取报酬或谋取其他利益的行为。看似为认证人员单方面违规谋利的行为,其实背后暗藏玄机。

一位遭到违规警告的认证人员表示,“他们说的那个审核地方我没去过,那个审核项目我也没参与,我虽然是这个机构的兼职审核员,但目前还没给我分配过审核任务。”

审核员就无辜吗?也不尽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审核员专门“挂证”而并不实际从事认证工作,过去多次查出审核员同一时间在不同地方审核的乌龙案例。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协会在注册认证人员违规行为资格处置过程中发现,一些注册认证人员将注册资格交给认证机构报送认证工作信息,不实际在认证机构工作,不实际进驻审核现场;也有一些认证机构,将认证人员信息作为认证工作信息填报上传,但并未通知认证人员本人,认证人员本人不知情、未参加现场审核、未领取工作报酬。

事实上,认证人员的工作对于认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员,是认证行业最基本的资源,是最强大的生产力。理论上,无论是认证机构还是认证人员,工作缺席和缺位都不会产生效益,为企业提供认证审核服务是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在认证行业中,一些认证机构的短视行为,认证机构认证人员配置不充分,再加上一些企业客户的单纯买证需求,使得一些认证机构动起了“歪脑筋”。

一位从事认证工作20 多年的机构负责人说,“一般而言,但凡想要在这个行业里长远发展,都不会选择这样弄虚作假的‘挂证’行为,也没必要,作为传递信任的认证机构,自己就应该爱惜羽毛,才能取信客户,赢得社会尊重。但业内有这样的现象,对整个认证行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是极大的破坏。”对他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有人跟他吐槽认证行业的虚假认证,其实这背后有时就有“挂证”的身影存在。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行业秩序,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更给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这几年,有关部门逐步加大清理违规认证审核的力度,“挂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还没有被根治。

认证人员“挂证”现象的存在,主要还是“挂证”背后的双向需求;过去几年难以从根本上清理,归根结底还是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副秘书长董德山认为,认证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虚报瞒报审核事实,只要几个审核员资格挂靠在机构,就可以把业务办了,这也给一些年轻的审核员提供了额外的创收机会,有些年轻人不一定干认证这一行,但擅长考试,他把资格证拿到手后,交给认证机构,只管收钱,不管审核,这也是常有的事。过去的几年来,这些现象一度成为地方认证监管部门认证审核专项整治中经常出现的案例。

多位认证行业人士表示,此次整治一定程度上会遏制一些认证链条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比如有人举报说,某些机构和咨询机构“合作”注册多家认证机构,钻政策空子,实行“一条龙生产”证书,这个链条上,很大程度上也有“挂证”的助力。比如认证机构为达到资格审批要求而选择找审核员“挂证”;审核员为了保持资格、积累经历而找认证机构“挂证”;中介机构为获取中介费而撮合认证机构和挂证人“挂证”;三方合力,使得“挂证”行为成为某些机构谋取非法利益的经营手段。

分析成因才能找到症结和办法。董德山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这几年我们致力于改造自律监管系统,目前,从协会的V3.0 平台上可以对接到国家认监委的认证监管系统,这样,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双方就没有信息壁垒了。之前整治过程中,双方为自己违规瞒报的理由都将变得不再成立,钻空子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此外,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监管难度大,过去对于“人证分离”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此次《认监委关于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上线运行的通知》的实施以及协会对注册认证人员资格证书挂靠行为专项治理体现了认证行业治理“挂证”乱象、有效维护认证行业秩序和市场公平的决心,此举应予以有效落实。

整治已经启动。根据通知要求,此轮行动分为自查自纠和协会核查处理两个阶段。自查自纠工作由协会统一组织,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实施;主要针对认证机构自查中发现有认证人员存在不到现场、虚假认证以及认证人员自查中发现机构冒用其名义进行审核的情况。协会将结合大数据分析及相关线索对涉及的机构、项目、人员开展重点排查,重点治理不到现场审核等行为。

比较给力的一点是,认证人员目前已经能通过CCAA 认证人员注册与管理系统 V3.0 实时查看本人审核经历。此次自查自纠后,认证人员将不能再以“资格被冒用是机构行为,本人不知情”等理由推脱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各种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前可能通过钻法律政策的漏洞获取一些额外的收入,这种躺平赚钱的“生财之道”将难以为继。

对于那些纯粹为了挂靠来考证的人来说,这条路将被彻底堵死。对于本身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考个证书挂出去赚点零花钱的情况也将机会不再。不过,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制度上对于执业资格的强化让证书更具含金量,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工作能力,完善自我的同时推动行业发展才是认证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和主流。

一些违规进行“挂证”操作,并将其作为运营策略的认证机构,将自身违规行为归咎于认证人员短缺。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协会副秘书长董德山认为,从数字上来看,认证行业的审核供给量并不短缺,但人员存在结构性短缺是客观事实。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注册审核员的总人数大概是8 万多,这几年实习审核员的占比大概在16 ~ 18% 之间,如果去掉实习审核员,也有6 万3 千多的注册审核员,理论上这些审核员每人每年可以提供180 个左右的审核人日,总的来说,这6万3 千多审核员一年可以提供1000 多万个审核人日,这也是当前可以提供审核人日的最大量。而审核需求端的数字是多少呢?当前认证行业服务的企业大致有70 多万家,大致估算,按每个企业一年需要6 个审核人日来算,总的审核人日大概400 多万个审核人日,如此来看,认证行业理论上不仅不存在人员短缺问题而且还有盈余。

认证人员结构性短缺,表现在某些专业领域短缺,一些实力不强的认证机构审核员短缺,但又不愿进行必要的投入,这也是造成认证人员资格“挂证”的一个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有些资格证稀缺的认证领域可能会因为人员短缺存在“挂证”行为,但更多的是因为一些认证机构存在普遍性的用人机制缺陷,这些机构在人力资源占领方面存在先天劣势,所以就更容易在虚假认证上面做文章。

真正致力于认证工作的审核员,不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冒险“挂证”,而“挂证”的那些审核员,大部分也没把认证当作他的终身职业,或者说还不完全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董德山分析,从那些违规被举报的审核员档案来看,工作时间短、资历比较浅的年轻人居多,应该说,以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以支持他把认证这项工作做好。就取得认证审核员资格这一点,董德山认为过去的考核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他认为,认证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认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能力。这也是“挂证”背后,应该从制度层面去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1年第11期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8937-231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135811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

 

添加专属客服

一对一为您答疑解惑
添加客服企业微信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attestation.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80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attestation.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